skip to Main Content

 

我哥中学时不怎么爱学习,酷爱弹吉他,后来当了兵,复员后做起了职业歌手,写出了不少很棒的歌曲,如《蓝莲花》、《故乡》等,《执着》是田震给唱红的,但是他写的,他唱的版本也灰常好。嗯,你大概知道了,我哥就是许巍。

 

嗯,上面的文章标题就套用了《蓝莲花》的第一句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悬悬而望,一年的期待

 

我2012年去波士顿参加过全球商务旅行协会(GBTA,Global Business Travel Association)的年会,对波士顿大龙虾的思念远不如这个年会给我带来的回味,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我对GBTA年会的美好回忆至今没有消退。参加过太多次会议,几乎每次会议还没结束,会议包和会议资料就扔掉了,但GBTA年会的包、胸卡、资料我都留着,无他,这个会,我喜欢。

 

我还参加过几次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年会和每年5月在法兰克福的IMEX展。只要是正儿八经去参会的,而不是摆个pose照个相的,无不对这样的会议、展览而赞不绝口。

 

(ICCA上海年会的一个分论坛现场)

 

我听多位朋友跟我讲过,MPI、PCMA的年会也超级棒。我相信,做一个会议的粉丝而不是一个知名人物的粉丝,此人更理性,也更需要勇气—-鸟巢里,一众中年女子可以对着远在舞台上、根本看不清楚的王力宏声嘶力竭地呼喊“力宏力宏我爱你”,我特怕她们一口气回不上来,真的,她们太疯狂了。但谁会大声说,我喜欢XXX会?!喜欢一个人,可以不问理由,女子舔屏彭于晏,需要理由吗?而喜欢一个会、一个展,一定是他/她痛苦地经历了多个(多场)会议展览后才两眼放光的,由这个会议活动而发出的由衷赞叹、获得的喜悦,终于让他/她笃悠悠地断言:确认过眼神,你就是我要的会议。

 

我自己对马国宜老师和她的团队精心制作的学习型会展组织者交流大会就是这样的感觉:悬悬而望,一年的期待,每年8月最重要的除了我们几个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森林公园因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交的好友固定聚会外,就是这一年一度的学习和交流了。我每次都会特地理个发,今年特意买了发蜡,以最好的状态跟会展同仁握手、致意、合影,以饱满的热情学到尽可能多的信息、知识。明年、后年的8月,我最重要的事仍然是奥运好友聚会和学习型会展组织者交流大会。甭跟我谈理想,这就是我的小确幸。

 

内容吸引人,而非技术

 

高品质的会议,吸引人的,从来都是内容上乘,而不是什么技术炫酷、现场灿烂这些花哨活儿。我经常引用一句话,Technology canbring ‘wow’, but content is king。新技术能让我们眼前一亮,但内容始终为王。试想,你会为了体验人脸识别、展厅导航、一个五曲面LED屏而心甘情愿远赴千里之外的会场、展馆吗?你要看这些新技术,北京、成都的Infocomm展上多的是。

 

诚然,微信注册、直播、人脸识别这些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参会者参展商对展会的体验,但这些注定只能是调料,而不是主菜。主菜得是大鲍鱼、东星斑、斯里兰卡帝王蟹啊。会议主办方能打的广告语能且只能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行业话题、最让人期待的演讲人、主持人,如果宣传的是别的,那你我都得小心了。

 

参加ICCA年会,恨不得分身有术,可以同时钻进不同的分会场/平行论坛,因为每个分会场都错失了可惜。讨论的题目是你极为关心的,演讲人、主持人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不是敷衍了事,准时开始、准时结束,现场有讨论、有争论,也有幽默逗比哈哈大笑。这样的会,焉能不是大餐?

 

(ICCA年会的一个分论坛)

 

2012年GBTA的年会,两天的主旨演讲嘉宾,第一天是用词(语法)甚是粗糙的小布什(出了洋相就可爱地咬舌头),第二天是老色鬼克林顿,但他们都呈现了精彩的演讲和问答,搞得洒家也跟美国人一样站起来鼓掌(按理说,咱堂堂大中华威仪子民是不该为他国前总统起立欢呼的),但洒家那样自然地站起来鼓掌,why? 还不是人家讲得好,人家主办方干得漂亮?

 

顺便说一句,美国人开会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完全跟事先发布的时间表是一致的,绝不拖堂,就像美国国内航班一样,说好9:47落地,那肯定就是9:47落地的,。所以,我当主持人,总是东施效颦,尽量跟美国佬看齐。

 

这次马国宜老师的会议,我鼓动了几个朋友去。他们都是自费去的,当然还有其他公司如ITE也有不少自费去参会的。自费啊,会议注册费4000多大洋,还得自己出高铁票、机票和房费,搭上时间,这是什么精神?他们为何如此这般大费周折?心甘情愿为内容付费。事实上,马老师的会值这个注册费。

 

大家想象不到的是,我贵为主持人,马老师特别担心我主持不好,因此提前把她跟演讲人沟通的要点、去演讲人所在公司看到的听到的、对演讲人PPT的要义、现场用来提问的要点,都用详细文字发给我,发语音介绍(音频文件哦,我还没学会),督促我们几个提前沟通商量,争取呈现最好的效果。半夜发,凌晨5点发,为了上午大会拉个群,为下午的三场平行论坛拉三个群,这种投入和付出,做演讲人、主持人的能不好好干活吗?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有趣的同行的向往

为什么要去开会、参展?这个问题不该成为问题,但我还是想说一下。

 

参展,肯定是为了销售、推广、打造品牌、了解友商,其实参会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否则你为何要换名片呢?换名片就是为了推销自己,但换了名片,实际上就是在推销你所在的机构:主办、承办、服务商、会展中心、酒店,你可能没意识到,但你的雇主已经因此而获益了。因此,某种意义上,雇主应该出参会这个钱(此处应有掌声),而且,把员工送出去参会学习,属于投资。

 

早年参加AIPC(国际会议中心协会)年会,认识了会展媒体记者英国人Paul,我跟他一直有联系,他也多次免费为我当时服务的国家会议中心写文章表扬俺们。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免费的软文,也不是因为他个子比我矮、照相时我显得高大,而是他实在有趣,因此,我们总是约在ICCA、IMEX上碰头。

 

   (英国人Paul,娶了个俄罗斯太太)

 

有趣的朋友,总得见个面、瞎扯一番,我总不能想念厦门契合展览公司的刘宏就飞一趟厦门吧。去哪儿把想见的朋友集中一起见呢?最佳的选择当然是他们也都去的那个场合,那无疑也就是那个最好的会议、论坛了。

 

8月2-3日学习型会展组织者交流大会上,我碰到了好多老朋友,如励展博览集团的张岚Lanny、成都的左琳阿姨(左阿姨近乎BT了,她安排了9个同事去参会,9个同事回去都要一一做内部分享,那就是9场分享!)、做糖酒会多年的何继红会长、一贯穿得五颜六色的刘松萍老师、慕尼黑展览公司的路王斌、原来ISPO的Oliver王亦磊、小蜜蜂万涛等等,还认识了新朋友Simba的贝拉、中国美博会的桑莹、做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的赖晓云博士和他的团队(他做的会,人数1.3万人,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厉害吧),等等,这里恕不一一列举。总之,老朋友相见很开心,认识有趣的新朋友同样开心。

 

跟蚂蚁、麻雀一样,人是群居性动物,我们需要Networking,联谊社交。一个高质量的会议,恰恰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交联谊的场合和机会,因此,我赞同把茶歇时间设定为30分钟。

 

关于如何评估高品质的会议,楚有才老师刚写了篇文章《评估一个会议,关键看哪10个指标》,里边讲到了复购率、自费参会的比例等,我心有戚戚焉。

 

我们参会,其实就冲着三个英文字母,ROI(投资回报率)。说到底,你我都会算这本帐,你我皆凡人,你我皆经济人。

 

最后,来一枚彩蛋,我哥许巍的歌曲《蓝莲花》。 (阅读原文链接)

 

 

 

 

 

原创: 许锋 会议圈 前天

作者:幻想自己是彭于晏的许锋

Back To Top